多尔衮的爱恨情仇:多尔衮如何成大清的真正领
公元1643年,即大明崇祯十六年和大清崇德八年之交,八月十四日的黎明,多尔衮踏入了古老的三官庙。这里,曾见证了庄妃成功劝服洪承畴放弃绝食,归顺大清的那一刻。
此刻,距皇太极离世仅五天,多尔衮在此会晤了皇太极生前最为信赖的内大臣索尼与图赖。这两位由皇太极亲自提拔的两黄旗管理大臣,是满清王朝的重要支柱。多尔衮此次造访,意在探明两黄旗对于皇位继承的立场。
他们的对话直截了当,一如满清王公贝勒们的作风。即使多年以后,他们仍未能完全学会中原的婉转与曲折。索尼态度坚定,告诉多尔衮:“先帝有子,必立其一。”话语中毫无转圜的余地。
多尔衮默默离开三官庙,晨曦中,全副武装的两黄旗精兵已经封锁了皇城。皇宫警卫素来由皇帝自领的两黄旗护军担任,但今日的兵力显然异常强大,崇政殿四周也被围得水泄不通。这里,不仅是大清皇帝商讨国事的场所,更是皇太极的灵堂。今日,这里将在众人的哀悼中,推举出新的大清皇帝继承人。
此刻,前清时代大清帝国的发展史正面临至关重要的时刻。多尔衮,这个在女真语中意为“獾子”的人物,其一生行状与獾子确有诸多相似之处。在努尔哈赤的众多儿子中,他排行第十四,其同胞兄弟中有排行第十二的阿济格和第十五的多铎。皇太极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八哥。
多尔衮的人生轨迹受到两件大事的深刻影响:一是他的亲生母亲大妃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二是此次皇位继承的推举。阿巴亥在嫁给努尔哈赤时年仅十二岁,却深受宠爱。在公元1620年,她因被指控偷藏财物和与人私通而被努尔哈赤休弃。实际上,背后隐藏着更深的隐情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当时女真人的一些禁忌习俗可能在现代生活中仍有一定影响。阿巴亥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可能被视为对丈夫的欺骗和不忠。努尔哈赤对此深感恼怒,特别是当她与其他贝勒大臣交往时可能涉及某种暧昧关系时更是难以接受。这些事件无疑对多尔衮的成长和权力欲望产生了重大影响。
女真人的习俗和努尔哈赤的安排导致了阿巴亥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环境。女真人的财产主要由牲畜和猎获品构成极易丧失且积累缓慢导致相对贫穷他们崇尚力量、年轻和勇敢重生轻死、贵少贱老是他们的风俗信仰萨满教相信灵魂不灭和神秘的世界。他们的婚姻形式多样化与特定经济、财产条件下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旨在保证未来的生活与生存状态以及经济加强而非削弱在生活和感情上的寄托。这些背景信息为我们理解多尔衮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在古代满族部族中,一些特殊的婚姻习俗曾广泛存在。例如,父亲去世后儿子娶庶母,哥哥去世后弟弟娶嫂子,这种习俗在当时被认为是自然的、人性化的选择。哈达部王子康古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父亲王台死后,迎娶了继母叶赫格格温姐。类似的情况在努尔哈赤的时代也十分常见。
对于汉族人士来说,上述的婚姻模式被看作是乱伦,充满了非人性的残忍与虚伪。这种婚姻习俗在满族文化中却是被接受的,甚至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然在一些边疆游牧渔猎部族中通行。了解这些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努尔哈赤死后的大妃殉葬、皇太极死后孝庄文皇后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帮助。
努尔哈赤本人也曾对此做出安排。他并非没有考虑过由自己指定接班人的事情。他为自己的嫡长子褚英做过类似皇太子般的安排,甚至在褚英被处死之后,还曾安排二儿子代善监理国政,并让他兼任两个旗的旗主。努尔哈赤明确表示,自己百年之后,希望将大妃和年幼的子孙们托付给代善。这一举动使得代善一度权势显赫。
如果从汉族士大夫和中原皇家政治的角度看,这可以被理解成老皇帝交代继位者名位后事的行为。如果考虑到女真人的多种婚姻制度,那么努尔哈赤的这番话应该被理解为,他允许儿子代善继承自己,并希望其迎娶无血缘关系的庶母——大妃。否则,大妃的行为就不会如此出人意料。
代善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其父的真实想法与性情。他可能误以为努尔哈赤所说所想的就是要做的,结果忽略了努尔哈赤活着和死了的区别。不久之后,努尔哈赤对代善和大妃的关系产生了不满,将代善独掌的两红旗分出一旗,交给他的儿子岳托。代善因此失去了父亲的欢心,被迅速边缘化。
大妃阿巴亥虽然机智,却未能逃过努尔哈赤的英明制裁。一次搜查大妃私藏财物的行动让大妃慌张藏匿财物,结果被全部搜出。随后,努尔哈赤宣布大妃奸诈虚伪,将其休弃。不到一年时间,努尔哈赤又将她接回继续做大妃。最终,由于大妃的行为使努尔哈赤感到不快,他决定让她在自己死后殉葬。这一决定引发了无数猜想与争论,成为前清历史上的重要谜团之一。
多尔衮在母亲殉葬时虽然未成年,但作为已经成年的他对这一切应该有所了解。这可能是后来多尔衮独掌大权时,他的兄弟对此始终不曾发出不同声音的原因。在那个时代,尽管多尔衮深受晚年努尔哈赤的喜爱,但他并无尺寸武功,所以在皇太极驰骋疆场时,多尔衮尚未出生。在权力斗争中,他可能更多地选择了沉默与顺应。根据努尔哈赤确定的八旗制度原则,他不可能被选为继位的汗王。这一制度在他生前从未有过改变的迹象,若强行改变以指定努尔哈赤为继承人,将会意味着八旗制度的根本原则被颠覆,以及游牧渔猎部族国家文化的变革。在特殊情况下,这种改变才有可能发生,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正如成吉思汗虽然深爱幼子拖雷,但他并未成为蒙古大汗,拖雷最终未能坐上汗王的位置。多尔衮虽然年轻有为,掌握着旗主的权力和财富,但也无法坐上部族国家的汗王宝座,原因就在于此。
事实上,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两黄旗由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继承。尽管多尔衮并未实际掌握一旗,但皇太极通过交换旗色,掌控了两黄旗,而多尔衮则成为镶白旗的旗主贝勒。在天聪二年三月,即皇太极继承汗位一年半之后,多尔衮因征蒙古有功被赐以美号“墨勒根戴青”,这是汉文“睿智”的意思,他的汉文爵位由此而来。显然,皇太极对多尔衮的才智有着清晰的认识。
皇太极对多尔衮的栽培并非无条件的。多尔衮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和考验。例如,阿济格曾因违反制度,擅自为多铎定亲,被皇太极处罚并剥夺了镶白旗旗主的名位权力,多尔衮这才正式成为镶白旗旗主。此后,皇太极多次委以重任,使多尔衮有机会建功立业。就这样,皇太极扶持着多尔衮一步步成长,从墨勒根戴青贝勒到睿郡王,再到睿亲王。
皇太极对多尔衮的待遇并非一般。他不仅给予了多尔衮特殊的培育,而且在他身倾注了不少心血,甚至超过了对亲生儿子豪格。对于多铎,皇太极也表现出了不错的态度。尽管多铎有“荒唐王爷”之称,任侠率性、渔色的名声也不小,甚至可能涉及到对范文程的性侵犯事件,但皇太极仍然极力争取为他争取到努尔哈赤生前直接统领的十五个牛录四千五百人。
细细翻阅史料,皇太极主政期间,几乎所有王公贝勒都受到过严厉处罚。相较于最有出息的儿子豪格曾三次受到降级、罚款的处分,多尔衮受到的处罚却较为轻微。在锦州长围久困的战略实施中,多尔衮因私自决定放官兵轮流回沈阳探家而面临皇太极的勃然大怒。尽管遭受严厉训斥和处罚,包括被降为郡王、罚款一万两白银、夺两牛录等,但皇太极仍然对多尔衮寄予厚望。几天后,当多尔衮等人去衙门办公时,皇太极仍然关心询问情况,并表达了对他们的期望和信任。尽管当时情况比汇报时更为糟糕,但皇太极并未彻底放弃多尔衮等人,而是希望他们能够以更好的方式为国家效力。多尔衮,这位杰出的将领,在历史的洪流中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才华与功绩。在皇太极执政时期,他凭借一系列战略性军事行动中的卓越表现,赢得了崇高的地位与威望。实事求是地讲,他的才能和功绩是公认的。
在公元1638年,皇太极派遣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率清军左翼兵伐明。多尔衮的铁骑纵横山西、河北、山东三省,明军在他的率领下溃散逃遁。他在长达半年的战争中,转掠二千里,旌旗所指,无不如意。他成功攻克山东重镇济南,仅在一天内便生擒德王朱由枢,并陆续攻克五十余座城池。在五十七次战役中,他全部获胜,俘获大量人畜、金银,其军功卓越,甚至超越了素以勇猛善战著称的豪格、阿济格、多铎等人。
多尔衮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他的政治敏感和文化素养也令人赞叹。他曾在回忆中对大学士刚林表示,曾经深入研究明朝的朝报,对明朝的腐朽统治深表忧虑。他洞悉朝廷与民众之间的疏离,对皇权的运作有着深刻的洞察。
在崇德元年的第二次征服朝鲜时,多尔衮展现出了他的智勇双全。他率领新组建的水师攻克江华岛,俘获朝鲜王妃、王子、宗室、妃嫔等七十六人,群臣眷属一百六十六人。与其他将领不同,他对待这些俘虏充满礼数,并派兵护送她们交还给朝鲜国王。这种温文有礼、冷静老练的做法,使得朝鲜国王立即率群臣出城投降。
天聪九年,多尔衮为皇太极和大清朝立下了特殊功劳。他率军征伐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残部,凭借威谋并重的手法,使林丹汗余部不战而降。更为关键的是,他献出了失踪二百多年的传国玉玺。这颗玉玺具有天命所归的象征意义,对于皇太极和后金臣民的影响极大,进一步巩固了大清帝国的地位。
公元1655年,副理事官彭长庚对多尔衮的评价极高,认为他在诸王中功勋卓著。正值多尔衮死后遭到清算之际,这一评价对多尔衮而言是公正的。
正是基于这些卓越的成就和威望,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被推到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上。此时的大清帝国如日中天,而多尔衮的能力、威望、地位与实力使他最应该被推举为最高权力继承人。皇太极身后的权力继承变得格外敏感而重大,处置不当可能会引发内斗,影响政权的前途。尽管形势已经与努尔哈赤死后大不相同,但多尔衮的存在使得这一切改变在不可逆转的过程之中。他的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全体贝勒的誓死效忠和匍匐在他的脚下三跪九叩首的情景,预示着他的地位已经无人能及。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清政权已深深地汉化了,皇权斗争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在这个时期,皇太极的统治已经深深地烙印在王朝的各个角落,他的影响力在诸多皇子中尤为显著。其中,豪格与多尔衮的皇位争夺,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
豪格,皇太极的长子,比他的十四叔多尔衮还要年长三岁,早已在战场上崭露头角。从天聪三年起,他便跟随皇太极入关伐明,其勇猛的战斗风格令明军大溃。豪格并非只有武力,他在处理大明、朝鲜与蒙古察哈尔的战略关系上,眼光独到,建议联合农民军共同削弱大明力量,这一创见在当时极为罕见。
豪格的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三次被降职罚款,其中包括因发牢骚泄露皇太极机密、因被迫娶蒙古女子而未治下属之罪以及锦州战役的失误。尽管如此,豪格凭借出色的战功和表现,每次都重新恢复了地位。到皇太极去世时,他已成为四大亲王之一,地位举足轻重。身为皇长子,他自然成为了皇位继承的有力候选人。
与此多尔衮也是皇权争夺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与豪格多次并肩作战,但两人之间似乎并未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多尔衮自领两白旗,与皇太极自领的两黄旗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在皇太极去世后,两黄旗的八位重臣坚决反对多尔衮继位,局势一度剑拔张。
在这个关键时刻,多尔衮展现出了他的理智与胆识。他并没有被情绪左右,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几年后,当他已成为摄政王时,他讲述了当时的情形:众望所归之下,他坚决拒绝继位,力荐皇子登基。
事实上,多尔衮对局势的认识可能远超他人。他知道两白旗的支持固然重要,但两黄旗的力量也不可小觑。而豪格虽然勇猛,但真正属于他的兵力有限。代善的态度暧昧,蓝旗的情况也不明朗。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选择支持皇子继位,既考虑了自身的实力,也考虑了政治平衡。
这场皇权斗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双方都有坚定的支持者,情绪、情感性因素充分发酵。只有那些真正伟大的人物,才能运用理性化解危机。多尔衮正是这样的人物。他的决策不仅考虑了自己的利益,也考虑了大清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这场斗争最终的结果如何已载入史册但多尔衮展现出的理智与胆识值得我们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实力的分布与角逐往往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多尔衮与皇太极的继承者之间的较量,充满了激烈的权力斗争与复杂的心理考量。在这场关乎大清帝国未来的重大会议上,每一方的策略与决策都显得至关重要。
八月十四日,皇太极逝世后的第五天,推举新皇帝的会议在沈阳故宫的崇政殿隆重召开。索尼与鳌拜两大臣率先提出皇子继位的建议,却被多尔衮以资格不足为由驳回。英王阿济格与豫王多铎提议多尔衮继位,多尔衮并未明确表态。
局势愈发紧张,多铎提出了自己的名字,甚至在暗示自己被太祖遗诏所指定。多尔衮巧妙地反驳,暗示肃亲王豪格也有资格,使得局势更加复杂。代善则提出了折中方案,提议立长。豪格谦让地表示无法胜任。
两黄旗大臣们情绪激动,表示若无法立皇子,他们宁愿追随皇太极而去。面对此景,代善选择退却,阿济格也放弃了多尔衮的继位提议。留在会场的多铎和济尔哈朗选择了沉默。最终,多尔衮果断提出由皇子继位,立皇九子福临为帝,他和济尔哈朗将共同辅政。
这一提议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满足了多数人的意愿。背后的权力斗争并未结束。有人质疑多尔衮的真正意图,也有人试图推翻既成事实。在这场纷繁复杂的权力游戏中,多尔衮出人意料地推举出一个六岁的孩子继承皇位,显然与传统的游牧渔猎部族国家政治权力传承规则不符。
就在王公贝勒们盟誓之前,一些人已经表达了对这一结果的不满。镇国公艾度礼公开表示心中的不服和担忧。与此代善的儿子硕托和萨哈廉的儿子阿达礼开始暗中活动,试图推翻现有的安排。但在盟誓仪式即将举行之际,代善果断地告发了自己的子孙,二人因此被处死。
尽管这背后的原因尚不得而知,但代善的行为无疑再次稳定了局势,起到了安全阀与稳定器的作用。历史告诉我们,在古代游牧渔猎部族中,类似的分裂、仇杀与消亡事件时有发生。多尔衮的做法可能是顾全大局、防止内乱发生的唯一有效途径。与此坚定拥护皇子继位的两黄旗八大臣中的六人再次聚集,发誓要全力辅佐幼主。
这一切的背后,是权力的角逐,是形势的考量,也是历史的必然。在这场关乎大清帝国未来的重大事件中,多尔衮、代善以及其他王公的决策与行动,无疑为历史的走向注入了新的变数。他们的决策与行动,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影响了后世的历史发展。福临继位后,曾经的并肩战友多尔衮与豪格的关系迅速生变,豪格感受到的冷落与背叛让他倍感郁闷。大清国在精神层面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曾经的权力平衡被打破。
豪格始终难以释怀,在他看来,自己作为有能力且有资格的皇位继承人,却被多尔衮阻挠,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那些曾经忠诚于他的两黄旗大臣们也纷纷倒向多尔衮。这种背叛让他怒火中烧,他多次表达对多尔衮的不满和诅咒。
多尔衮心中的悲愤同样深重。他的母亲被逼迫为死者殉葬,而他则认为皇太极的权位是巧取豪夺而来。如今,尽管他威望、战功和能力都出众,却不得不推举出一个六岁的孩童来坐皇位。这种不公让他倍感愤怒和无奈。
这场角力看似多尔衮胜出,实际上却是两败俱伤。他们二人在心灵上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帝王政治下的权力争夺,是一场零和游戏,最高权力的诱惑让人们在某些时刻变成了兽。哲人曾言“当人变成兽时,就比兽还坏。”在这种政治中,胜利者常常双手沾满鲜血,失败者则付出巨大的代价。多尔衮和豪格的命运以及大清帝国后来的发展就是这一残酷现实的明证。
在皇太极去世仅十二天后,福临继位。两位辅政王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发誓要公正辅佐皇帝。不久后多尔衮开始发布谕旨,展现出强烈的权力欲望。他命令济尔哈朗攻伐锦州与宁远,奇怪的是这次军事行动的战略目标和战术指导都显得莫名其妙。多尔衮还晋封自己为摄政王,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意味着他已经可以直接发号施令了。
成为摄政王的多尔衮进一步削夺诸王贝勒的权限,使他们只能“议政”,而不能“干政”。这一举措旨在加强他自己的权力。不久,事务的决策权被集中到多尔衮手中,甚至连排名顺序也要以多尔衮为先。济尔哈朗虽然仍是辅政王爷,但实际上已经成了挂名的职位。他深谙明哲保身之道,选择了沉默和妥协。
多尔衮的恩怨情仇:大清的真正领袖之路
在清初的历史长河中,多尔衮的名字如同一道闪电,划破黑暗的天空,照亮了大清帝国崛起的道路。他的命运之路充满了曲折和波澜,爱恨情仇与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大明帝国的垮台紧紧交织在一起。
曾经被誉为“贤王”的多尔衮,在三十三岁时成为大清帝国的实际掌权者。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的心腹豪格遭到惨死,本人被废为庶人,所有牛录被剥夺,重罚银五千两。这场判决充满了奇怪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仿佛是一场权力的游戏,多尔衮在其中的表现还略显稚嫩,或许还需要向大明朝官场学习更多权谋之术。
多尔衮并未沉溺于权力的争斗中太久。他迅速调整策略,重新起用豪格,命其对付张献忠。豪格不负众望,成功消灭了令四川人闻风丧胆的“大西皇帝”张献忠。胜利的喜悦还未完全消散,豪格便因未知的罪名再次被幽禁。这一次的罪名似乎更多地带有政治斗争的色彩,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久之后,豪格在幽禁中离世,引发了人们对多尔衮的种种猜测和怀疑。
尽管经历了这些波折,多尔衮仍然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带领八旗铁骑一举拿下大明帝国。在他的领导下,大清帝国建立起对这一片广大土地完整而有效的管理秩序。那些曾经在大明帝国被视为祸国殃民的人物,如洪承畴、冯铨、牛金星等,都在多尔衮的手下变成了治国之能臣。
命运对多尔衮似乎并不宽容。豪格离世仅仅两年多一点,正值英年的多尔衮便突然离世。他的离世不仅让大清帝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领袖,也让历史留下了一串串令人费解的谜团。他的恩怨情仇与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大明帝国的垮台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而又充满变数的历史画卷。
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转变中,多尔衮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正是他的英明决策和卓越领导,使得大清帝国得以顺利崛起,完成了时代的转变。历史总是充满了吊诡和令人敬畏之处。多尔衮虽然为大清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却未能赢得后人的尊敬。
这一切的恩怨情仇、兴衰荣辱都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永远镌刻在多尔衮和大清帝国历史的丰碑上。每当人们回想起这段历史时,都会感叹多尔衮的传奇人生和大清帝国的辉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