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中,于禁为何会败的那么惨呢?
那么,于禁所统领的七军究竟有多少兵马呢?《三国志》中记载,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明确了于禁麾下有三万兵马。这数字背后隐藏着诸多疑问。
曹仁手下只有数千人马,于禁哪来的三万兵马?在襄樊之战前,曹操的主力大军一直在汉中和鏖战,远离襄樊前线。除了曹仁、侯音叛乱从汉中调到南阳宛城的军队以及江夏的文聘,周边并无大规模兵马。那么,于禁如何短时间内凑齐这三万兵马呢?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首先要关注于禁的位置。樊城告急,于禁作为首批援军被派往襄樊前线,说明他距离前线不远。江夏的文聘和宛城的徐晃各有重任,无法分身救援曹仁,那么于禁是如何快速赶到战场的?答案就在于禁此时就驻守在离宛城不远的许都。
196年曹操迁都后实施了一项重要决策——《三国志》记载,他开始屯田。在许都周边大量屯田需要大量人手。而当时曹操手中正好掌握着一支庞大的人力资源——来自青州的降兵。这支军队虽然脱胎于黄巾军,但军纪严明,战斗力强大。曹操从中挑选精锐,组建青州军。但后来因为军纪问题解散了青州军的建制,让他们转为屯田军,驻扎在许都。
这支半军半农的屯田军骄兵悍将,非一般人可以震慑得住。而于禁恰恰是曹操手下最能镇住他们的大将。为何此时于禁会在许都屯田并管辖这支青州军呢?因为许都不仅是曹操的大本营,还有天子汉献帝在此。曹操必须委派自己信任的大将镇守此地。而于禁地位高、权力大,正是最佳人选。
当襄樊前线告急时,曹操命令于禁出兵驰援曹仁。而这支战斗力不弱的青州屯田军正是于禁可以迅速重新武装并投入战场的兵力来源之一。考虑到许都仍需留有一定兵力以防万一,所以于禁七军中的三万兵马可能有一半来自这支青州军。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战争的走向,也改变了于禁的命运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