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东奕为什么被称为韦神?两幅画作相似:抄袭
韦东奕为什么被称为韦神
韦东奕,1991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微分方程教研室研究员 。韦东奕于2007年升入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08年高一时参加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满分获得金牌 ;2009年高二时参加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满分获得金牌;2010年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就读;2014年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硕博连读;2018年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2021年获得达摩院青橙奖 。韦东奕主要研究领域是偏微分方程、几何分析等。
韦东奕,智商一六几,获奖无数,天赋异禀,江湖人称——韦神。
之所以被称为韦神,主要还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着敏锐数学思维、极具天分的学生,拥有非常强的数学分析和计算能力,是富有潜力的青年学者,他专注于数学世界,为人纯真,生活简朴。
2021年5月,韦东奕接受采访时,手提一瓶矿泉水、两个馒头的形象引发网友讨论;6月2日,北京大学通过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BICMR微信公众号回应韦东奕网络走红一事:“数学研究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也衷心希望社会各界与我们一起营造有利于年轻人专心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
有个6人的博士团队,在研究一项课题。绞尽脑汁搞了4个月,都没搞定。无奈之下,只好请韦神出山。谁知韦神一出手,三下五除二,几天时间。完美搞定!引得6个博士啧啧称奇。
事后,团队为表谢意,说要给他报酬。结果韦神打死也不要,还回了句:
“太简单了,没必要给钱。”妥妥的降维打击。
团队不好意思,一定要感谢他。三番五次劝下来,他才答应让团队给他充值公交卡。
让韦东奕一战成名的,是他在IMO上的惊人表现。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一直被认为是五大学科竞赛中,含金量最高的比赛。在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中获得满分、金牌第一名。
保研北大后八年完成本硕博全部课程,就连哈佛也为他打破校规。而他只一句英语不好不想出国留学婉拒,如今又帮助六个博士解决难题,拒绝酬金,就连北大数学院长也表示别人做不出来。韦东奕能解决很平常,也可以看出这种难题对于韦东奕是小菜一碟,怪不得不好意思收下博士的报酬。
韦东奕,他值得被称为韦神!
两幅画作相似:抄袭和摹古如何区分
华喦白描仕女图(仿品)华喦白描仕女图(真迹) □文/图 林琳 郭晓昊 最近在收藏者宋先生身上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他买到的两幅几乎一模一样的书画作品,竟然分别有两个当代画家的题款。到底是谁抄袭了谁?此前,英国广播电台(BBC)消息报道,日本著名艺术家和田义彦由于被揭发多幅油画抄袭意大利艺术家ALBERTO SUGHI的作品,日本政府已收回颁发给他的年度艺术大奖。关于“抄袭”,艺术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艺术必然需要原创,同行之间的互相“复制”,或者从外面直接“拿来”,都令艺术品市场鱼龙混杂;另一种则认为艺术必有传承,尤其是中国书画更有摹古的传统,不能以抄袭论之。那么艺术品的抄袭该如何界定?抄袭和摹古如何区分? 焦点一 临摹古人:传统美术应向大师致敬 策展人吴杨波认为,关于抄袭,艺术界向来就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凡是艺术就一定要是全新的创作,另一种认为艺术也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甚至可以是“对大师的致敬”:“就像京剧一样,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唱段,要原创很难。但是不同的艺术家对同一段京剧的理解不同,表现的效果也不一样。”他认为,艺术的创造不一定全部是原创,也可以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所做的革新、改良、改造。但是抄袭与这种革新和改良截然不同:“抄袭在艺术界是令人深恶痛绝的,抄袭者模仿其他画家的作品,签自己的名字,以假乱真。” 然而,在中国美术史上,却存在着一种绘画的传统——后人以能更好地模仿前人作品为荣,即使在仿作上加上自己的名字,其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也往往能获得认可。在广东省美术馆就藏有两件这样的作品。一件是清代画家华喦的《杨贵妃肖像图》,另一件是上世纪初广东的国画研究会画家黄君璧的《杨贵妃肖像图》。“两件作品相似度达到99%,可以判断黄君璧原封不动地将华喦的作品临摹了一遍。黄君璧把华喦原画上的款都照搬了一次,同时也落了自己的款。”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告诉笔者,“临摹的过程里,虽然笔法中可能加入了自己的东西,但黄君璧并没有进行‘再创造’,作品的构图和意境与原画完全一样。”从某个角度看来,黄君璧或许是在“向大师致敬”,但是对于朱万章来说,更认为黄君璧这件作品的意义在于展现了自己临摹古画精湛的艺术功底,同时也证实了国画研究会以临摹“起家”。 临摹的功底历来都被认为是中国书画传统功力的一种,古人临摹,一是为了练习,二是为了展示自己能将古画临摹得毫无二致的功底,而不是为了再创作来展现自己的艺术水准。“对于古人来说,最高水准不外乎将古画临摹出100%的相似度,与原画丝毫不差,甚至连对方的毛病、败笔都临摹下来。”朱万章认为,这种文化和审美传统一直影响了国画界,即使在现代也依然存在以临摹起家的现象,有的画家甚至一辈子都在临摹,“只是有的人临摹后‘幸运’地找到自己的出路,形成了自己的技巧。”所以他认为界定临摹或抄袭的标准是,如果把临摹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作品来展现,当然就有抄袭之嫌,但如果是博采众家之长进行的习作,那就无可厚非了。 焦点二 抄袭西方:油画家名利双收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抄袭的界定和对待方法有所不同。”朱万章认为,譬如西方古典油画注重写真,临摹的不是古人,而是复制大自然、复制物体、复制人体,但不能复制达·芬奇或者凡·高的画,不然会被世人批评甚至攻击。 上世纪末,一个现在已经成名的油画家在当年他的本科毕业论文中探讨了抄袭的问题,将国内部分艺术家著名的作品,找到西方作品的原作进行比较。这篇论文在当时的艺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和反思。时隔20年后,吴杨波认为,当时中国油画界的艺术家模仿西方大师作品是有一定的意义所在:“不同语境下,西方和东方作品的比较,只是后者借用了前者的图像和符号,可以说是抄袭,也可以是对图像的借用。我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东方抄袭西方,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其后一直都有。”这种现象被业内称为“画册现象”,吴杨波解释称,当时中国对国外的艺术界还很不了解,有些艺术家率先得到西方的画册,见到好的作品,在其他人还没获得该信息之前,迅速将这种风格改装一下,变成自己的,并靠这种风格成名。“通过走这条捷径成为著名艺术家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在艺术界并没有被口诛笔伐或严加斥责。”他认为,一个原因是每年全国美展的油画部分都会出现类型风格非常接近、学自某人的作品,但丝毫没影响其入围和评奖,证明业界对这种“抄袭”的宽容,二是在著名的画院领军人物中,不乏抄袭西方作品成功的案例,令此在美术圈子中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抄袭的画家却往往有可能名利双收,这种极其不合理的现象就是知识产权落后的表现。”华辰拍卖总经理甘学军,使用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家庭合照,这就是挪用,比如周春芽或其他艺术家,也是这样的。但他们挪用已有的图像创造了新的意义。” 有市场人士认为,抄袭者能够在市场“吃得开”,也与收藏者普遍水平不高、无法判断有一定的关系。甘学军则认为收藏者、消费者确实应该具备一定的鉴别和消费艺术品的能力,但是归根结底,原因不在收藏者身上,收藏者不可能了解所有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只有制定法律,创作者即生产者不能抄袭杜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